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看世界>資訊>除夕有什麼風俗習慣 關於除夕的習俗

除夕有什麼風俗習慣 關於除夕的習俗

生活都 人氣:3.16W

導讀:除夕又稱大年夜,是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晚上,時間有時候是大年三十,有時候是臘月二十九,不管日期是哪個,只要是春節前一天就是除夕。除夕的習俗我們都略有耳聞,那麼你值得除夕有什麼風俗習慣嗎?關於除夕的習俗你知道多少呢?接下來和萬年曆小編一起去了解下吧。

除夕有什麼風俗習慣 關於除夕的習俗

除夕

除夕有什麼風俗習慣

1、守歲

守歲,俗稱“熬年”。守歲的習俗在中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守歲既有對逝去歲月的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人歡聚一堂,茶點瓜果放滿一桌,説説笑笑,敍舊話新,温馨無比,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這晚蘋果是少不了的,寓意“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上一盆飯,叫“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有黃有白,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這叫“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2、年夜飯

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根據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我國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古代,一些監獄官員甚至在除夕晚上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年夜飯在古代人中的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既享受佳餚美食,也享受那份快樂祥和的氣氛。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除夕有什麼風俗習慣 關於除夕的習俗 第2張

年夜飯

3、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的説法。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王安石《元日》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但燃放爆竹污染環境,易引發火災,危害人身和財產安全,所以現在全國已多個地方禁放、限放煙花爆竹。我們要遵守當地禁放、限放管理規定,文明過年。

4、祭祖

古時,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禮俗很盛。各地禮俗不同,祭祖形式各異,而大多是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點上香燭,倒上美酒,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以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山西呂梁山區有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他們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已故親人的哀思。

各地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的除夕守歲,要等到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户時,就標誌着新春的來臨。除夕在台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擺上供品,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着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的富壽越長,孝心越大。

關於除夕的習俗

山東:團圓餃子

除夕有什麼風俗習慣 關於除夕的習俗 第3張

餃子

魯北一帶,除夕中午全家人必須坐在一起吃飯,這叫過團圓飯,必須吃。傍晚開始放鞭炮,家家門口點一堆火,街坊鄰居在一塊放煙花,特有氣氛。三十晚上不許睡覺,守歲過12點,12點後放鞭炮吃餃子。此是要看誰家鞭炮響的早(於是好多人家是卡着表等時間),等待時鐘一敲過12下,鞭炮立刻響起來,過年的鞭炮一直持續到初一早上5點多。然後吃餃子,這是團圓餃子,必須吃,無論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説初一的餃子三十的面嘛,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餃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也有稱“團拜”的。早上吃餃子或蒸餃,這是年後第一頓飯也是必須吃的,初一一天不許做家務。

湖南:“朝財進寶”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稱為“拜年無大小”。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裏會招財進寶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

除夕有什麼風俗習慣 關於除夕的習俗 第4張

壓歲

海南:“吃新節”

海南至今仍保持着他們民族古老的生活習慣與風俗,“吃新節”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穫的勞動成果。飯,是用剛從田中收割來的新穀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釀的;菜、魚、肉等均是當年種養的。

開封:大年一個月

開封民間過年並非單指陰曆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二十三、祭灶官。

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上海:“開門紅”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以示兜財。此外在鄉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

除夕有什麼風俗習慣 關於除夕的習俗 第5張

開門紅

東北:粘豆包

進入臘月後會先殺一頭豬,請村裏人吃一頓,以示慶祝。然後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黃米作皮包上豆餡製成,幾乎家家都做,多則上百斤,少的也有幾十斤,可以吃上一個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餃子。

西北:大餃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餃子時,餃子皮不是一個一個擀出來的,而是將面擀成一個大片後用碗扣成的。

豫南:錢串子麪條

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餘。初一早上,又將餃子和麪條同煮着吃,麪條代表錢串子,為發財之意。

TAG標籤:#除夕 #習俗 #風俗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