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看世界>資訊>南方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南方的冬至吃圓子

南方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南方的冬至吃圓子

生活都 人氣:2.01W

導語:冬天吃餃子是大家都熟知的事情,但是在冬至節氣的時候並不是所有地方都吃餃子的,尤其是在南方。畢竟南方不產小麥,餃子這種麪食並不是他們的鐘愛。那麼南方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呢?根據小編的瞭解,其實南方的冬至吃圓子,還有餛飩。

南方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南方的冬至吃圓子

南方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南方的冬至吃圓子

南方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吃圓子

南方冬至都要吃圓子。清代的地方誌記錄了這一風俗。康熙年間《詔安縣誌》載:“冬至,人家作米團而食,謂之‘添歲’。門扉、器物各以一丸粘其上,謂之‘飼耗”

乾隆年間《重修台灣縣誌》:“冬至,家作米丸,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謂之‘炯耗’。”

道光年間《羅源縣誌》稱:“冬至先一夕,搗米粉如玉屑泥,少長團聚搓為丸,次早薦之祖先,粘於門檻,取其圓以達陽氣。”

光緒年間的《福清縣誌》記載:“以粉米作丸,取團圓之義,又粘門楹間,取其圓以達陽氣。”

清嘉慶《惠安縣誌·風俗志》對冬節吃湯圓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於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

泉州人吃湯圓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

南方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南方的冬至吃圓子 第2張

冬至吃圓子

吃餛飩

冬至南方吃餛飩,蘇州人冬至吃餛飩的習俗還有一個傳説。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備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子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

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吃餛飩的風俗在南宋十分流行。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至今,我們看到的餛飩名稱各地有異,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有些地區在冬至日有蒸冬的習俗。用五穀雜糧面蒸窩頭蒸悖悖,傳説蒸冬是為了析禱來年揚場時有風。民謠説:“蒸冬蒸冬,揚場有風。”古代蒸冬是為了慶賀陽至,冬至以後陽生,正如杜甫詩中所寫“冬至陽生春又來”。

人們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團圓子或冬至團,以象徵團圓。悖悖和蒸窩頭是團圓子的演變。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什麼?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説。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南方的冬至吃圓子 第3張

冬至餃子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東漢時候,南陽有個張仲景,是個名醫。他醫術很高,不管什麼疑難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讚他是妙手回春的醫聖。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那年告老還鄉,正是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他走到白河岸邊,看到那些為生活東奔西走的窮鄉親們,面黃肌瘦,衣不遮體,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很難受。

張仲景一到家,登門求醫的人很多,他雖然很忙,可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個棚子,盤上大鍋,在冬至的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藥治凍傷。舍的藥叫“祛寒嬌耳湯”,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裏煮熬。等煮好後把羊肉和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然後分給來討藥的人,每人一大碗湯,兩隻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只覺渾身發暖,兩耳生熟。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經常為當地百姓治病,受到那裏的百姓愛戴。他告老還鄉後,長沙的人們,每年推選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着鄉親們的心意去看望他。那年,張仲景身染重病,長沙的老人説,長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壽終時葬於長沙。南陽的人哪裏肯依?兩下爭吵起來。張仲景説:“我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我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了,你們抬着我的棺材,向長沙方向走去,靈繩在哪裏斷了,就把我葬在那裏算了。”眾人一聽,也不再爭論了。

那年冬至,張仲景壽終了,長沙來了許多人弔喪,你一挑,我一擔,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很大。又在張仲景的墳前修廟供奉,這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TAG標籤:#圓子 #冬至 #南方 #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