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看世界>資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什麼意思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什麼意思

生活都 人氣:2.16W

導讀:在我們的日常交往中,常有人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來表明自己的意志,對於這句話,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因此也就不能夠完全理解説這話的人的意思,為了普及自己的知識,瞭解人們所思所想,下面和萬年曆小編一起去了解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什麼意思吧。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什麼意思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什麼意思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是諸葛亮所書。此聯反映的是諸葛亮對人生的哲理思考,認為一個人須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確的志向,須寂寞清靜才能達到深遠的境界。語淺而意藴深刻,充滿了道家哲理。

詳細釋義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裏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

用現代話來説,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什麼意思 第2張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雙重否定"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迴曲折”的道理一樣,“淡泊”、“寧靜”不是求清淨,不想有什麼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説“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戰國時期的道家著作《文子》中亦有"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並覆,非正平無以制斷。"之句。

另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中還有“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之語。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什麼意思 第3張

諸葛亮

《誡子書》全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白話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除了《誡子書》中出現了這兩句名言,在三國演義中也出現過,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其實這兩句並非是諸葛亮原創,而是出自西漢《淮南子·主術訓》。其原句為:“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TAG標籤:#明志 #淡泊 #寧靜 #無以 #致遠 #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