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看世界>天氣常識>三伏天艾灸穴位 頸椎病艾灸哪裏最好

三伏天艾灸穴位 頸椎病艾灸哪裏最好

生活都 人氣:9.83K

導語:三伏天艾灸要注重穴位的選擇。通常三伏天艾灸主要是為了防暑祛濕,以及冬病夏治,根據適應症來選擇相關穴位。那麼,三伏天艾灸穴位我們要如何選擇呢?要想有上述功效我們該選擇哪個穴位?要是有頸椎病艾灸哪裏最好?我們一起來了解。

三伏天艾灸穴位 頸椎病艾灸哪裏最好

三伏天艾灸穴位:祛濕

三伏天艾灸穴位 頸椎病艾灸哪裏最好

三伏天艾灸

中脘穴

中脘穴是任脈上的穴位,是胃的募穴,也是八會穴中的腑之會。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主治各種胃腑疾患。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還有一種取穴方式是,從胸骨劍突到肚臍是8寸,中間一半的位置,也就是4寸的地方就是中脘。艾灸中脘有健脾化濕,和胃降逆,理氣消滯,止痛的作用。

足三裏:

足三裏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是五俞穴之一,其性屬土經土穴,“合治內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足三裏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艾灸足三裏有有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之功效。

陰陵泉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之合穴,五行屬水,有清利濕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等脾不運化水濕病證。還可以治療膝關節疼痛。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與陽陵泉相對,當脛骨內側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部上方。

三陰交

屬足太陰脾經穴。位於人體下肢穴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艾灸三陰交有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調經止痛,寧心安神的作用。

豐隆

豐隆穴歸屬“足陽明胃經穴”,有化痰、減肥消脂等作用;豐隆穴的位置:外踝到外膝眼正好是十六寸,外踝與外膝眼兩個連線的中點,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這個地方就是豐隆穴,

艾灸豐隆穴,有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開竅的作用。

隱白穴

隱白穴是脾經的井穴,乃是升脾陽之大穴,於大暑節氣艾灸隱白穴,可扶脾回陽;此外艾灸去除脾胃濕寒,消除腹脹,同時能治療月經過多和痛經,以及牙齦出血。

如果遇到腹瀉,可以在隱白穴刺血。腹瀉是夏天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氣候變化、飲食寒涼或過度都可引起。

三伏天艾灸穴位:冬病夏治

三伏天艾灸穴位 頸椎病艾灸哪裏最好 第2張

三伏灸

命門穴

命門穴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在第十四椎下,也就是第二腰椎棘突下,前方平神闕穴。因本穴在兩腎之間,也和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腎俞相平。命門穴的功能體現了腎陽的作用,對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宮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響,對各臟腑的生理活動,起着温煦、激發和推動作用,對飲食消化、吸收與運化,以及水液代謝等都有促進作用。

根據臨牀實踐,命門和神闕穴組方,壯陽第一,灸命門可培補腎氣,振奮腎經,使陽氣充盛行;神闕屬任脈,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陽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腎壯陽,回陽固脱之效。

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簡便取穴,自己手臍上四橫指。中脘穴為腑會穴,同時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對於六腑的功能均有調節作用。尤其是對於胃的各種疾病具有良效,總之以治療消化系統為主,如胃痛、腹痛、腹脹、嘔吐、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祕、便血,如有脾胃不好的朋友,趕快行動吧。

關元穴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三寸。簡便取穴,四指併攏,置於臍下橫量,在小手指的下緣處取穴。

關元穴的作用:温腎陽、補虛,壯陽的作用。

足三裏

足三裏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按壓有明顯的酸漲感。足三裏是人體穴位中運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氣虛血虛首選足三裏、消化疾病首選足三裏。

由於足陽明胃經屬多氣多血之經,足三裏有氣血雙補的功能,常用於治療頭暈、耳鳴、失眠、癱瘓、便祕、胃痛、腹脹、腹泄、消化不良、食慾不好、胃潰瘍、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等疾病。

大椎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温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

大椎穴的主治疾病為: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幼兒體質虛弱、哮喘、頸痠疼、肩部痠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痺等。

三伏天艾灸穴位:頸椎病

三伏天艾灸穴位 頸椎病艾灸哪裏最好 第3張

艾灸穴位

1、阿是穴

位置:這類穴位一般都隨病而定,多位於病變的附近,也可在與其距離較遠的部位,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稱。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為腧,即人們常説的“有痛便是穴”。

2、大椎穴

大椎穴屬於督脈之穴, 為手足六陽經交會之處, 乃養生保健之要穴。而且大椎穴具有振奮人體陽氣、 強身保健、 通陽解表、 疏風散寒、退熱鎮靜等作用,被稱為諸陽之會。大椎穴可以調節身體陰陽,祛寒除濕,對頸椎部位的經絡寒濕淤堵,效果奇佳。是治療頸椎問題的必灸穴位。

位置: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3、肩井穴

中醫古籍上對肩井穴有這樣的記載:“主肩背痺痛,臂不舉。”所以,捏拿、艾灸肩井穴治肩痛、頸椎問題就不難被人理解了。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口井,井底是腳底的湧泉穴,井口就是肩部的肩井穴。只有保持這口井上下暢通,人體內的氣血才能暢通無阻。

位置:位於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穴與肩峯端連線的中點,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勢。

4、天柱穴

天柱穴是治療肩膀肌肉僵硬、痠痛的特效穴位,膀胱經的氣血在此為堅實飽滿之狀,其氣強勁,充盈頭頸交接之處,頸項受其氣乃可承受頭部重量,如頭之支柱一般,艾灸天柱穴對充盈頸肩部的氣血效果甚佳。

位置: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約當後髮際線正中旁開1、3寸。

5、後溪穴

為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又為八脈交會之一,通於督脈屬小腸經。有舒經利竅、寧神之功。適合經常坐在電腦前的上班族、發育中的孩子,可預防駝背、頸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護視力、緩解疲勞、補精益氣的功效。

位置:在手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指掌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艾灸方法:使用艾灸,肩頸部每穴20-30分鐘,手部每穴15分鐘,每天一次,艾灸一週休息1-2天。

瞭解更多,請看》》》三伏天專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