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看世界>天氣常識>我國宋朝就已經有爆米花古人曾用它來做什麼 爆米花在古代的作用

我國宋朝就已經有爆米花古人曾用它來做什麼 爆米花在古代的作用

生活都 人氣:1.26W

導語:你可能覺得爆米花是現代才有的一種食物,畢竟多數時候是看電影吃的,而電影在我國古代還沒有出現。但實際上,爆米花很早就已經出現了,具體出現時間是我國宋朝就已經有爆米花。那麼,你知道古人曾用它來做什麼嗎?到底爆米花在古代的作用是什麼?一起來了解。

我國宋朝就已經有爆米花古人曾用它來做什麼

我國宋朝就已經有爆米花古人曾用它來做什麼 爆米花在古代的作用

爆米花

占卜。在古代,爆米花是用來占卜的,在古代爆米花叫做孛婁,他們用這個的爆炸聲來預測時間。在范成大的《吳郡志·風俗》中提到“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有人用來占卜吉凶,也有人用來占卜終身大事。南宋詩人范成大記載:“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羅,北人號糯米花”。元代也有記載當時種水稻額地區“佔稻色”的習俗:“雨水節,燒乾鑊(鑊為古代煮食物的大鍋),以糯稻爆之,謂之孛羅花,佔稻色。”

爆米花製作原理:

取適量的玉米(或大米)放入爆米花鍋內,並封好頂蓋,再把爆米花鍋放在火爐上不斷轉動使之均勻受熱後,就可爆出可口的爆米花來。

這是因為在加熱的過程中,鍋內的温度不斷升高,鍋內氣體的壓強也不斷增大。當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米粒便會逐漸變軟,米粒內的大部分水分變成水蒸氣。由於温度較高,水蒸氣的壓強是很大的,使已變軟的米粒膨脹。

但此時米粒內外的壓強是平衡的,所以米粒不會在鍋內爆開。當鍋內壓強升到4—5個大氣壓時,突然打開爆米花鍋的頂蓋,鍋內的氣體迅速膨脹,壓強很快減小,使得米粒內外壓強差變大,導致米粒內高壓水蒸氣也急劇膨脹,瞬時爆開米粒,即成了爆米花。

爆米花古代叫爆谷:

我國宋朝就已經有爆米花古人曾用它來做什麼 爆米花在古代的作用 第2張

爆米花

爆谷,已經有了至少八百多年的歷史。元代婁元禮《田家五行》中便有記載:“雨水節,燒乾鑊,以糯稻爆之,謂之孛羅花,佔稻色。”

《田家五行》是婁元禮入吳之後所寫,因此這裏説的在雨水節爆谷,也就是古時江南吳地的風俗。按此記載,此時爆谷的目的是為了“佔稻色”。

青年民俗學者“花糕員外”對風俗飲食頗有研究,她介紹説,稻色主要用來占卜莊稼收成或是人口,並且“花多者吉”,認為爆出的米花多就是好兆頭。爆米花還可以佔喜事、問生涯。清人劉灝《廣羣芳譜》裏便提到:“比並分數斷高下,以番白多為勝,卜人口亦如之。”

“不過,這種做法當然並不科學,實際上當時人們也並未當作正經經驗對待,更多的是田家的及時之樂。”她説。

直到今天,在客家一些地區,依然保留着在雨水節爆谷佔稻色的習慣。

爆谷並非雨水獨有的風俗。事實上,由於和正月十五相近,最初,爆谷是上元節的習俗。在更早的宋代,江南百姓爆谷,是在上元節那一天。宋代詩人范成大的《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有一句“捻粉團欒意,熬稃腷膊聲”,詩人自注稱:“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羅,北人號糯米花。”

宋人爆米花也有占卜吉凶的用處,同是范成大所撰寫的《吳郡志》中便有記載:“爆糯谷於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歲之休咎。”這裏是説,每個人都要親手製作爆米花,用來占卜一年的吉凶。

為何選擇在雨水前後占卜一年的收成?

我國宋朝就已經有爆米花古人曾用它來做什麼 爆米花在古代的作用 第3張

爆米花

除了在新年開始之際有所展望之外,也和江南的具體播種情況有關。

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祕書長、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歷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強告訴澎湃新聞,元代到清代時期,江南農業種植都是兩熟,一熟麥子,一熟稻子。五六月時麥收,之後才能開始種植水稻。當然也有不種麥子直接種植水稻的,那播種時間就會更早一些。

所以農民需要提早規劃水稻的種植,這與全年的雨水是否豐沛密切相關:如果雨水豐沛,那就需要種植需要水量較大的稻種,如果缺雨,那農民就需要比較耐旱的水稻。因此,他們會在第一場春雨來臨的雨水節氣佔稻色,來提前準備一年需要的稻種。占卜之後,古人吃爆谷嗎?那是當然。“花糕員外”提到,幾年前在同嘉興高橋的朋友閒聊中,她發現“孛婁”一詞在吳地方言(太湖片)中仍舊存在,只是鄉間人們不知道對應的字詞,其發音似“pó lou”。她説,吳地諺語稱輕而易舉的事情,為“吃孛婁”,因為古人認為爆米花“不費咀嚼”,質感與如今膨化食品相似。

如今,用爆米花占卜收成的習俗在大多數地方逐漸淡化,但爆谷作為一種美食,卻有着強韌的生命力。在客家和廣東部分地區,它逐漸演變成年底以之作“煎堆”餡兒的習俗。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有人考證,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花”與“發”諧音,有發財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