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看世界>資訊>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的起源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的起源

生活都 人氣:7.17K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的起源

導讀: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傳統的具有悲情色彩的民族大節。此節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寒食也就成為清明的別稱,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對於傳統節日清明節的起源我們並不是很瞭解,那麼大家和萬年曆小一起往下看看。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的起源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流亡期間,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予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若干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才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都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原來介子推不願見他,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卻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修建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從此,“寒食節”又稱“思親節”。在中國民間,至今仍然保留着在清明前一天禁火寒食和掃墓的舊俗。為此,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一詩中描繪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