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看世界>天氣常識>夏九九歌古詩詞 夏九九歌相關的古詩詞

夏九九歌古詩詞 夏九九歌相關的古詩詞

生活都 人氣:1.82W

導語:除了季節不同之外,夏九九和冬九九在其他方面都是一樣的,這兩個都是人們通過數九的方式來算日期。夏九九還有相關的歌曲和古詩詞,那麼下面來看看,夏九九歌古詩詞是什麼?夏九九歌相關的古詩詞有哪些?不清楚的小夥伴們要注意了,以下是重點內容,走過不要錯過。

夏九九歌古詩詞

夏九九歌古詩詞 夏九九歌相關的古詩詞

夏九九

夏九九歌是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牀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夏九九歌謠”,形象地道出了夏至後的天氣變化,生動地反映了日期與物候的關係。

夏九九歌古詩詞有南宋人陸泳《吳下田家志》中就記了“夏至九九歌”。明代博物學家、詩人謝肇淛編撰的《五雜俎》,也有一首“夏至後九九謠”。清代杜文瀾編撰的《古謠諺》裏的“夏九九歌謠”與眾不同,其中説到“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炭墼”,圓柱狀,用炭末製成,主要用作手爐的燃料。清代顧鐵卿的《清嘉錄》中説:“舊俗有‘夏九九’,今已不傳,但從夏至日起第三庚日為初伏。”“夏九九”雖然未廣泛流傳,但它比“冬九九”適用範圍更廣,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適用。因為我國南北温差夏季小、冬季大,因此“夏九九”就沒有“冬九九”那種地域侷限性。

夏九九歌古詩詞 夏九九歌相關的古詩詞 第2張

夏九九圖片

夏九九歌不同版本各有道理

從自宋代相傳的“夏九九歌”可知,“一九”和“二九”時還不算太熱,手上有扇子就行了。到了“三九”和“四九”,就熱浪逼人了,不僅要喝冰水降温,晚上還要露宿,而這段時間正是小暑和大暑,也是初伏及中伏之時。可見“夏九九歌”中的“三九”和“四九”,與小、大暑及三伏天氣候是一致的。

至“五九”,已經入秋,故“夏九九歌”雲“樹頭秋葉舞”或“頭帶黃葉舞”。而“六九”的語句,宋諺是“乘涼不入寺”,明諺是“乘涼入佛寺”,一説“不入”,一説“入”,究竟是“入”還是“不入”?

寺中多有大樹可乘涼,如説“不入”,意思是天氣已涼快起來,用不着去佛寺乘涼了。説“入”的意思是,剛剛入秋不久,正是秋老虎肆虐之時,還是要找個涼快的地方避暑。這樣看來,好像兩種説法都對。而且地域不同,氣候也不一樣,時至“六九”,已是處暑前後,此時各地有温差是很正常的。

從“七九”至“九九”,氣候已變涼,尤其是到了白露時節,很多地方不僅晚上要蓋被子,日常還要“打炭墼”,即用炭末搗製成圓柱狀燃料,以便秋冬取暖。

夏九九歌古詩詞 夏九九歌相關的古詩詞 第3張

夏九九圖

“夏九九”的內涵

無論冬季還是夏季,都有些比較明顯的季節特點。那就是冬天的時候特別寒冷,而夏天由於氣温過高人們也叫苦不迭。所以人們才會通過數九的方式,盼望着寒冷的季節早一點過去,或者擺脱夏季高温天兒。

“夏九九”和“冬九九”,除了季節不同之外其他都一樣。都是人們通過數九的方式算日期,雖然現代人早已不數九了,但有關數九的説法一直存在。

清代人杜文瀾曾編撰《古謠謗》,其中也有一首“夏九九歌”: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爭向街頭宿;五九四十五,樹頂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這首“夏九九歌”,應該脱胎換骨“夏至九九歌”。 因為無論從文風,還是所表達的含義上來看,其實都與“夏至九九歌”如出一轍。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夏九九”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節氣,只不過這種節氣是一種雜節而已。

事實上民間關於“夏九九”的歌謠非常多,北方農村地區流行的“夏九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