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看世界>天氣常識>入梅出梅時間怎麼定的 入梅和出梅時間怎麼算

入梅出梅時間怎麼定的 入梅和出梅時間怎麼算

生活都 人氣:3.01W

導語:每年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入梅時間都不是固定的,而是要達到相應的入梅標準,才算是真正的入梅了。同理,出梅也有相應的標準,達到了標準,才算出梅。因為每個地方天氣情況不同,所以達到標準時間也有所不同。那麼,入梅出梅時間怎麼定的?到底入梅和出梅時間怎麼算?一起來了解。

入梅出梅時間怎麼定的

入梅出梅時間怎麼定的 入梅和出梅時間怎麼算

入梅出梅

入梅時間的計算,需要依據“干支紀日”。從每年的“芒種”開始計算,第一個“丙”日為干支紀日的天干,是入梅的日期,約在每年的6月中上旬。但是由於我國各地氣候時節不同,入梅的日期也會有所差異,需要根據實地天氣進行判斷。出梅的時間,也是可以根據“干支紀日”進行推算的。“小暑”過後的第一個“末”日為干支紀日的地幹,是出梅的日期,約在7月中下旬。

入梅標準:

按照環流條件與區域性降水相結合的原則,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時段內,在北緯29-33°範圍內,經常有地面峯系活動,且連續兩週內有6天雨日,同時參考長江下游兩岸,各站候平均氣温基本上穩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為入梅日。也有以初夏季節中雨日、雨量、雲量等氣候要素的時間曲線上出現突增(即轉折點)之候(日)定為平均入梅候(日)的。

我國傳統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干支來推算的。按照曆法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干為丙,則將該日定為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為未,則將該日定為出梅。

我國古代對入梅曾有幾種規定,《瑣碎錄》“(閩人)立夏後逢庚日入梅。”《神樞經》:“芒種後逢丙日入梅。”《江南志書》:“五月芒種後遇壬入梅。”《田家五行》:“芒種後雨為黃梅雨”,則以芒種為入梅。上述入梅是日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地區差別;二是多年平入梅日期往往有所變化而致。採用《神樞經》的説法,在天氣分析預報中,則往往指天氣形勢轉為梅雨形勢的日子。

入梅出梅時間怎麼定的 入梅和出梅時間怎麼算 第2張

梅雨季節

出梅的標準:

連續5天不下雨,且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加最高温度除以2)超過30度,就意味着出梅了。

其實,出梅有天文、氣候、天氣3個標準:

天文標準,即根據我國古代曆法節氣結合干支來推算,這是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一些現代出版的枱曆、日曆上公佈的出梅時間均是根據該標準推算出來的。

氣候標準是根據某一地區多年的出梅平均值來確定該地區大致的出梅時間,該標準對人們的生活、生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天氣標準有具體細緻的指標,各地氣象部門根據這些指標來發布出梅時間。所以,日曆、枱曆上標明的出梅時間只能作為參考。

舉例説明:

2006年6月6日芒種,丙寅日,則芒種當日入梅;小暑後7月17日逢未,因而2006年的出梅日期為7月17日。黃梅天共42天。具體心算法如下。

入梅丙日公式:D=(7-Y)Mod10,這裏的Y=(5(單數年)+[年份後2位/4])Mod10。2006年的Y=0+[6/4]=1、D=7-1=6,所以入梅為6月6日。出梅未日公式:D=12-Y,這一年的Y=(6×5+[6/4])Mod12=7(詳見出梅詞條)、D=12-7=5,因為7月5日在小暑之前,所以出梅=5+12=17日。

梅雨季的名稱由來:

入梅出梅時間怎麼定的 入梅和出梅時間怎麼算 第3張

梅雨為什麼叫梅雨

原來它源於我國的一個氣象名詞。梅雨,在古代常稱為黃梅雨。早在漢代,就有不少關於黃梅雨的諺語;在晉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自唐宋以來,對梅雨更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描述。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過一首詠《梅雨》詩: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素衣今盡化,非為帝京塵。其中的梅實迎時雨,指梅子熟了以後,迎來的便是夏至節氣後三時的時雨。氣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陰雨天氣。宋代賀鑄曾被稱譽為賀梅子,據説就是因為他在《青玉案》一詞中寫下了這樣的名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宋代陳巖肖在《庚溪詩話》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的記述。明代徐應祕在《玉芝堂談薈》中寫道:芒後逢壬立梅,至後逢壬斷梅。歷史上所稱的黃梅雨通常是指梅節令內的降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羣眾習慣上取芒種節氣為梅節令,此時正值梅熟時節,因此也叫黃梅。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