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看世界>天氣常識>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丹霞地貌的成因是什麼

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丹霞地貌的成因是什麼

生活都 人氣:2.95W

導語:對地貌有一定了解的朋友肯定知道丹霞地貌,它是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看上去非常獨特又壯觀。小編有些朋友想來了解一下,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麼?丹霞地貌的成因是什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丹霞地貌的成因是什麼

丹霞地貌形成

丹霞地貌形成主要受到內外力作用的共同影響。

1、受到流水作用將周圍風化的紅色砂礫帶到低窪盆地處沉積下來成為巖石,氣候乾熱造成巖石的氧化作用。

2、在重力等外動力作用下,溝谷不斷展寬,崖壁崩塌後退,山頂面積不斷縮小,原來的山體逐步退縮成“堡狀殘峯”或孤立石柱。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着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巖面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巖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

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峯、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着進一步的侵蝕,殘峯、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

在紅色砂礫巖層中有不少石灰巖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鐘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

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丹霞地貌的成因是什麼 第2張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的名稱起源:

1928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碩士學位的礦牀學家馮景蘭,在我國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丹霞山注意到了分佈廣泛的第三紀(6500萬年~165萬年前)紅色砂礫巖層。

在丹霞山地區,厚達300~500米的巖層被流水、風力等風化侵蝕,形成了堡壘狀的山峯和峯叢、千姿百態的奇石、石橋和石洞。

馮景蘭意識到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並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巖層命名為丹霞層。而“丹霞”一詞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指天上的彩霞。

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丹霞地貌的成因是什麼 第3張

  丹霞地貌圖片

丹霞地貌簡介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陸相為主(可能包含非陸相夾層)的紅層(不限制紅層年代)發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該定義被大多數學者們接受,也可表述為“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

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佈,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處,分佈於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其中四川的蜀南竹海和七洞溝屬於幼年期丹霞,貴州赤水丹霞屬於青年期丹霞,廣東丹霞山屬於壯年期丹霞,江西龍虎山則屬於老年期丹霞,丹霞地貌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温帶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均有分佈;最低海拔可以形成於東部的海岸帶,最高海拔可以出現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對集中分佈在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地區。除中國外,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佈,其中中國分佈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將構成丹霞山的紅色地層及粵北相應地層命名為“丹霞層”。1938年陳國達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陳國達正式使用“丹霞地形”這一分類學名詞,以後丹霞層、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來。

TAG標籤:#丹霞地貌 #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