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節日慶典>萬年曆>端午的由來與屈原的傳説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傳説

端午的由來與屈原的傳説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傳説

生活都 人氣:2.35W

導語: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傳説,人們普遍認為起源於屈原投江。其實在中國先秦時期“端午”之名就已存在,這個節日的真實意義卻遠沒有那麼浪漫,如果追溯到上古時期,端午節是源於人們對於疾病的恐懼和對自然的崇拜,再後來,端午節才和屈原結下不解之緣。下面就來看看端午的由來與屈原的傳説吧。

端午的由來與屈原的傳説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傳説

端午的由來與屈原的傳説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傳説

端午的由來與屈原的傳説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傳説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説很多,其中認同度比較高的一種説法是為了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發展史

端午節發展史

在屈原的傳説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崔寔(逝於一七○)的《四民月令》記載:“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黃連丸、霍亂丸;採葸耳,取蟾諸,以合創藥,及東行螻蛄”。除了治難產的縷蛄外,其餘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丸藥。

據宗懍(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按語:“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記》中並未確實記載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説顥然是受了傳説的影響。事實上,競渡、祈禳。表面上是為拯救屈原而舉行的競渡,基本精神仍不脱惡日驅邪崇的本意。

到了唐朝時,端午已成了個重要的節日,宮廷中也有種種的慶祝活動。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王溥(九二二-九八二)的《唐會要》卷三五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他説:“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不只是寵臣有賞,一般文武官員也各有賞賜。馬縞(約十世紀中葉)的《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

宋朝的端午節物,比起歷代,更見精緻。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宋人的巧思還不僅限於此。同樣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們也會加點花樣,使它的外形藝術化。吳自牧的《夢樑錄》(序於一二七四年)卷三記載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也有人以泥塑天師像,以艾為頭,以蒜為拳,懸在門上辟邪。“天師”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現的兩種形象,因為他們的外形威猛,足以鎮懾邪魔外道。同時也可看出道教對端午習俗的影響。

端午節發展史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驅毒的五毒符,逐漸加入裝飾的成分,成為婦女釵頭的點綴。沉榜的《宛署雜記》(一五九三年)第十七卷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這一類的釵頭飾,在清朝江南一帶稱之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為“女兒節”。《宛署雜記》第十七卷記載:“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此俗似乎僅見於北京。

儘管歷代都有在端午節捉蝦蟆製藥的習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醫加入這個偏方的陣容。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據説蟾酥可治疔瘡、惡腫。

另一種民間闢蟲的偏方則是飲菖蒲、雄黃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黃酒在帳之上。顧祿的《清喜錄》(一八三○年)卷五:“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餘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牆壁間,以祛毒蟲”。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會以雄黃酒在他們額上畫一個“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TAG標籤:#由來 #端午節 #端午 #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