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節日慶典>萬年曆>漢字的來歷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來歷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生活都 人氣:1.1W

導讀:中國最博大、最精深的文化產物無疑就是漢字,漢字讓我們懂得了交流,漢字讓我們認識了這個世界的前世今生,漢字的發展影響了無數的人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那麼,對於漢字的來歷,你瞭解多少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分析的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內容,快點來瞧瞧吧。

漢字的來歷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來歷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來歷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介紹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也被借用於書寫日語、韓語、越南語等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

廣義的漢字指從石刻字符、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中華民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石刻字符以及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非漢語體系中,日本將部分漢字自行作簡後成為現在的日本新字體,韓國也制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漢字的來歷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第2張

漢字

漢字的由來

關於漢字的來源,最為流行的就是“倉頡造字”説。而且這個美麗傳説被小學課本收錄,可想而知這個傳説在千上來人們心目中的深遠影響有多大。

倉頡本是黃帝的史官,他長着四隻眼,能上觀天文,下察地理,還能看到別人都看不到的東西。黃帝時期人們都是結繩記事。

這種方法過於簡單,它不能將事情的前因後果敍述清楚,人們的思想意志不能正確傳達給人們之間的交流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更給當時的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於是黃帝就命令倉頡想辦法來解決這件事情。

接到命令後的倉頡,把自己關在小屋內,每日裏研究的是茶飯不思,也顧不上梳洗,長此以往他便成了蓬頭垢面的樣子,但還是研究不出來。有一天,他研究的累了,便坐在屋門口的大樹下靜思。這時一隻鳳凰飛了過來,把嘴裏的果實丟在他面前。他頡撿起來一看,發現上面有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圖案,十分美麗。

這時有一個獵人經過,看到這個圖案就告訴他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是不一樣的,而且世界上萬物的蹄印和蹤跡、形態都各不相同。倉頡從這些話中受到啟發,意識到自己原來造不出字來是因為閉門造車的緣故。

於是,他周遊四方,跋山涉水,看到什麼都要仔細地觀察和思考,將他們的特徵記錄下來。世間萬物及各種天文氣象,飛鳥魚蟲都成為了他靈感的來源。他將這些靈感動人的地方整理出來便成了最早的象形字。

漢字的來歷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第3張

倉頡造字

傳説他在造字的時候,天上竟然不可思議的下起了米來,夜間聽到了天地間野鬼淒厲的哭號聲。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后,黃帝看了大為讚賞,並讓這些象形字在九注各大部落推廣開來。自此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為了紀念倉頡,後人根據傳説把河南新鄭縣城南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枱“,到了宋朝時還有人在這裏建了一座”鳳台寺“的廟宇。

甚至倉頡的墳墓也有多處。在銅城鎮王宗湯村調查發現一處龍山文化遺址,距今約4000餘年,據説原來就是被當地人稱”倉王墳“,墳前還建有”倉頡寺“。從這些可以看出倉頡造字的説法還是很有來歷的。

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符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範,就成為了一種文字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中國的文字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經過六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聲、形、象、數、理,而演變的過程為:

漢字的來歷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第4張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階段一:甲骨文;

階段二:金文;

階段三:小篆;

階段四:隸書;

階段五:楷書;

階段六:行書;

階段七:草書;

漢字的演變規律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語言,包含數千年的文化內涵,反映我國的民族精神。

TAG標籤:#起源 #民俗文化 #來歷 #漢字 #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