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看世界>資訊>2018寒食節是什麼時候 2018年寒食節是幾月幾號

2018寒食節是什麼時候 2018年寒食節是幾月幾號

生活都 人氣:1.01W
2018寒食節是什麼時候 2018年寒食節是幾月幾號

導語:根據史料的記載,寒食節距今已經有2600多年的歷史了,在戰國時期人們就有了慶祝寒食節的歷史。後來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的時間太接近了,慢慢就與清明節合為一體,現在很多清明節的習俗都是從寒食節演變過來的。那麼,2018寒食節是什麼時候?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2018年寒食節是幾月幾號吧!

2018寒食節是什麼時候 2018年寒食節是幾月幾號

2018寒食節是什麼時候 2018年寒食節是幾月幾號

2018年寒食節是4月4號,星期三。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説法。

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裏,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美食“撒子”

寒食節美食“撒子”

“撒子”古為寒食節的“寒具”,是著名時令美食。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説:“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麪,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與之媲美的了。”寒具稱謂,始見於《周禮?籩人》:“朝事之籩,其實黃、白、黑”,鄭司農注:“朝事,謂清朝,未食,先進寒具口實奕之籩。” 寒具是以麥、稻、黍等原料,經面制油炸而成的冷食,後泛指制熟後冷食的乾糧。寒具作為周朝祭祀品,證明寒食節的起源,與神靈祭祀有着密切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寒食節禁煙時食用的“寒具”,主要指撒子、麻花之類的面制油炸食品。

南北朝時的“寒具”為細環餅。賈思勰《齊民要術》載:“細環餅,一名寒具,以蜜調水溲麪,”油炸至金黃色後即可食用,味道極為脆美,類似於今天的甜點心。史料記載,五代時金陵“寒具”製作技藝精湛,“嚼着驚動十里人”。蘇軾在《寒具》詩中,對此大加讚賞:“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黃深。夜來春睡農於酒,壓扁佳人纏臂金。”

發展到現代,寒具面制油炸食品,如食品撒子、麻花等,仍然是我國人民非常喜愛的食品。(黑體字部分源於史書記載,僅供自己學習所用)我也經常在蘇州超市的櫃枱前看到現做現炸的撒子,要14元一斤,給我的感覺就是太貴了!

【原材料VS調味料】:

【麪糰原材料】:麪粉200克、雞蛋1個、安琪酵母1/4茶匙、黑芝麻適量。

【和麪水原材料】:洋葱1/4個、花椒適量、清水適量。

【調味料】:食鹽1/4茶匙、食用油適量。

【和麪水的配製過程】:

1.鍋裏放入適量冷水,放入1/4個洋葱。

2.放入適量花椒粒,開大火熬煮。

3.煮到鍋裏飄出濃濃的花椒香味,水量剩下一半關火。

4.把熬好的湯汁舀在白色瓷碗內,可以看到湯汁呈淡淡的醬紅色,非常漂亮,把湯汁放在一邊降至微温,

加入1/4茶匙食鹽。

5.加入1/4茶匙酵母。

6.攪拌均勻,放在一邊靜置5分鐘,至酵母溶於湯汁中形成酵母水。

【麪糰的和制方法與餳制】:

1.麪粉放在和麪盆裏,用筷子在麪粉中央挖個小洞。

2.雞蛋一個磕入麪粉中的小洞裏。

3.用筷子把小洞邊緣的麪粉向裏扒拉,使雞蛋液和麪粉充分融合,形成帶有大量乾粉的雞蛋麪絮。

4.往剩餘的乾麪粉上分次倒入適量調好的酵母香料水。

5.用筷子把乾麪粉與酵母水攪拌均勻,形成沒有乾粉的濕面絮。

6.用手把所有的面絮揉合在一起,反覆揉制。

7.揉成表面光滑的麪糰。

8.蓋上一塊乾淨廚用布,放在一邊餳制30分鐘。

【面劑子的製作與餳制】:

1.餳好的麪糰放在案板上,用手搓成長條的圓柱形狀。

2.用刀把圓柱形長條麪糰分割成大小均等的面劑子。

3.取一個面劑子,用手輕輕壓在面劑子的刀切面上,在案板上來回滾東。

4.使面劑子形成表面光滑的短圓柱形麪糰。

5.用刷子蘸取適量食用油,在短圓柱形麪糰表面均勻的刷一層食用油。

6.重複以上步驟,把所有的面劑子都搓成短圓柱形麪糰,並在表面書刷一層食用油,上面蓋一層保鮮膜放在一邊最少餳制1小時。

【麪條的搓制方法】:

1.取一個餳好的麪糰,用手輕壓在上面來回滾動。

2.把麪糰搓長搓成表面光滑的長條形粗麪條。

3.左右手分別握着粗麪條的兩端,左右手相配合上下抖動,輕輕向外拉抻。

4.使麪條形成長長的細麪條。

5.用手握着細麪條的一端,向中間折回,端口處與另一端並齊。

6.長麪條形成一個並列兩根的環狀麪條。

7.左右手分別握着環狀麪條的兩端,上下抖動,輕輕向外拉抻,

8.環狀麪條被拉成長長的細麪條。

9.用手握着細麪條的一端,向中間折回,端口處與另一端並齊,形成並列的四根環狀麪條。

10.左右手分別握着環狀麪條的兩端,上下抖動,輕輕向外拉抻。

11.環狀麪條被拉成長長的細麪條。

12.拉長的細麪條從一端開始纏繞在筷子上,形成環狀麪條。

【麪條搓制方法炸制過程】:

1.纏繞在筷子上的環狀麪條。

2.鍋裏放入適量食用油,燒至七八成熱。

3.把麪條移到油鍋邊,下端先放入油鍋炸制。

4.等下端面條定型後,把所有面條都放入鍋中。

5.把筷子抽出,炸制整個環狀麪條。

6.直到把麪條表面金黃色,控油撈出麪條,放在吸油紙上吸取麪條表面多餘油分。

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距今已有264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人命節的節日,早於以端午節紀念屈原200年左右。據《後漢書·周舉傳》記載:“太原一郡,舊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諸如此類歷史典籍記載俯拾皆是。

從春秋至南北朝,寒食節的節期為隆冬季節,受周舉、魏武帝、石勒、後魏孝文帝禁寒食節,民間禁而不止現象的影響,寒食節發展到隋唐時代,與清明相融合,並 且出現了節日活動內容逐漸增多的現象,除繼續傳承紀念介之推的禁火、寒食、插柳等活動外,還增加了拜掃、祭祖、蹴鞠(足球)、踏青、鞦韆、鬥雞、鏤雞子、 牽鈎(拔河)、賦詩、賞花等十餘種活動。並在唐中晚期成為全國法定假日,寒食節拜掃、祭祖編入《開元禮》。《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 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 節,前後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在遼代、金代、元代、清代兄弟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少數民 族執政者對寒食節同樣予以了高度的重視,因此寒食節在這幾個時期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完整的傳承了其自身的文化,更成為促進民族文化大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進入近代,隨着新文化思潮的興起和改革開放,西方文化湧入中國,對國內中青年一代人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洋節日的風靡所形成的衝擊效應,使寒食節這一傳統節 俗在我國已逐漸為人所淡漠,也越來越不完整,目前只有少數地區還保留着部分節日活動內容。因此,寒食節的保護工作已經是迫在眉睫。

TAG標籤:#幾號 #寒食節 #萬年曆 #幾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