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看世界>資訊>農曆、陽曆、陰曆、公曆的區別

農曆、陽曆、陰曆、公曆的區別

生活都 人氣:1.13W

導語:現在還有幾個小朋友能看得懂傳統日曆的?不是手機上簡單的日曆哦,是家裏一本一本的日曆,有陰曆有陽曆,還有農曆,甚至夏曆,黃曆等等不同的歷法名稱。面對手機,大家還能看得懂,面對傳統的日曆就不一定了,如果對上專業人士的日曆,那簡直就是天書。今天我們從簡單的看起,只要清楚農曆、陽曆、陰曆、公曆的區別就是勝利了。

農曆、陽曆、陰曆、公曆的區別

農曆、陽曆、陰曆、公曆的區別

農曆、陽曆、陰曆、公曆的區別

一、陰曆

陰曆——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積累的一種曆法。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置的歷法叫“太陽曆”,簡稱“陽曆”;月亮為“太陰”,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歷法稱為“太陰曆”,故簡稱“陰曆”。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週,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週所需之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週,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陰曆,是按月亮的盈虧變化來制定的。一個朔望月的週期是二十九或三十天,年的長短只是月的整倍數,與迴歸年無關。陰曆中的月,是指月球環繞地球公轉一次所需的約29.5個太陽日的週期,與月相掛鈎,能表現月亮的圓缺變化。月也與四季寒暑無關。希臘歷和回曆都屬於這種曆法。它的一年中,也不可能出現“雙春”、“盲年”。

陰曆定年的依據是地球的運動規律:地球繞日一週,即月繞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354日,與歲實相比較,約餘11日,積至三年,餘33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25日或26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無氣之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平年則十二個月。農曆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4天或天,閏年為十三個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

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曆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

陰曆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月的平均值大致與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長短則只是歷月的整數倍,而與迴歸年無關。因此,陰曆的月份也與四季寒暑無關。陰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這對古人憑藉月相判斷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變化又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因此,各國的歷法大都先有陰曆後有陽曆。但是,由於陰曆與迴歸年無關,因此,就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協調,後來便逐漸被淘汰。

農曆、陽曆、陰曆、公曆的區別 第2張

公曆

二、陽曆和公曆

古時候的陽曆

陽曆,可能是我們的祖先最早使用的歷法,它根據太陽運行規律制定。古人以為太陽繞地球運行,轉動一週為一年——今日我們知道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但古人的認識卻相反。據學者考證,戰國時還有太陽曆,一年十個月,以天干為名,每月三十六日,分三旬,旬以地支為名,如此十個月三百六十日,加上五至六天不入干支的“廢日”,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日或三百六十六日。在那種情況下,節氣的安排首先有“夏至”、“冬至”,繼而又有“春分”、“秋分”,季節上的迴歸年先分春秋二季,後來再分出春夏秋冬四季,以至二十四節氣。古代文獻《管子》中有這種曆法的痕跡,彝族和西南少數民族的火把節與之有關。嶺南民間至今還流傳“冬至大過年”的説法,就是民間對這種曆法的記憶殘留。古人確實曾經以“一陽更始”的冬至作為元旦。

此外,春秋戰國時期有采用十二辰(地支)紀月,而十二辰加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西漢末至今,一直用干支來紀年。這就是干支歷。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迴歸年,一個月含兩個節氣。在干支歷中,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而與太陰月相無關,所以這是一種陽曆

現在的陽曆就是公曆

太陽為“陽”,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置的歷法叫“陽曆”。

陽曆,即公曆,現國際通用的歷法,又稱格列歷,為西方各國所通用,故又名“西曆”。“陽曆”之所以謂陽曆,是因為陽曆就是“太陽曆”,系以地球繞行太陽一週為一年而得名。

地球繞太陽一週實際為365.24219天(太陽年),按一年365天計算,每年少0.24219天,每隔4年少0.96876天,每隔400年則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這樣經過3333年才有一天的誤差。

公曆每年分12個月,每月的日數不規則,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陽曆的一個月與月球之運行無關,不過是一年分為十二段,失去月的意義。除2月份有平年閏年之分外,每年各月的天數均有一定:7月以前,單月是31天,雙月30天;8月以後,雙月是31天,單月30天。歌訣如下: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日定不差;

四六九十一,每月三十日。

二月平年二十八,四年閏日二月加。

三、農曆

農曆、陽曆、陰曆、公曆的區別 第3張

農曆

(一)何謂農曆?

農曆,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舊曆、中歷,民間也有稱為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

(二)農曆的年月長度及置閏與陰陽合曆相同

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約長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為大月;有的月份是29日,為小月。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日,與迴歸年相差11日。所以規定採用“19年7閏法”來彌補(公曆19年是6939.6018天,農曆19年(含7個閏月)是6939.691天,兩種曆法在19年中只差兩小時左右,是比較精確的)。

(三)農曆與陰陽合曆不同的是按二十四節氣即中氣置閏

農曆如何安插閏月,則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定,把不含中氣的月份就定為閏月,用上個月的月份名稱稱閏某月,這樣可以使歷月與節氣相差不致過遠。與其共同廣泛流行的還有二十四節氣、朔、望、十二生肖等。農曆的二十四節氣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驚蠻、春分、清明、穀雨;夏季的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農曆既依據地球迴歸年所用時間,又依據月相變化而指定,而且以身邊的氣象與物候條件、農事活動為參照,實用性強,因而成為四季分明,便於記憶的歷法。在我國,農曆曆法尤其適用於中原的廣大地區。由於農曆比純粹的陰曆實用、方便,並且又與農業生產聯繫密切,我國廣大農民十分熟悉、喜愛農曆,很多民俗節日也以農曆為依據。

(四)農曆用天干地支紀年月日

農曆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也叫舊曆。農曆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農曆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

(五)農曆的月份

至於定農曆日曆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穀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

農曆月的大小很不規則,有時連續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連續兩個三個小月,歷年的長短也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節氣和中氣,在農曆裏的分佈日期很不穩定,而且日期變動的範圍很大。這樣看來,農曆似乎顯得十分複雜。其實。農曆還是有一定循環規律的:由於十九個迴歸年的日數與十九個農曆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就使農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農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陽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節氣和中氣日期大體上是重複的,個別的相差一、兩天。相隔十九年閏月的月份重複或者相差一個月。

(六)農曆月份的別稱:

一月:正月、端月、徵月、開歲、華歲、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麗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蠶月、桃月、桐月、季春、曉春、鳶時、桃良、櫻筍時;

四月:余月、陰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陽、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鬱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陽、季夏;

七月:相月、蘭月、涼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窮秋、抄秋;

十月:陰月、良月、正陰月、小陽春、初冬、開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暢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蜡月、臘月、季冬、暮冬、殘冬、末冬、嘉平月。

TAG標籤:#陰曆 #萬年曆 #陽曆 #農曆 #公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