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看世界>資訊>中秋節的歷史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歷史文化

中秋節的歷史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歷史文化

生活都 人氣:6.19K

導讀:每個月都有月圓的時候,但是一年之中八月十五的月圓更讓人期待,因為這一天是傳統佳節中秋節,賞月吃月餅是這個節日的習俗。那麼,中秋節的歷史你知道嗎?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歷史文化是什麼呢?接下來和萬年曆小編一起去了解下吧。

中秋節的歷史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歷史文化

中秋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説有着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中秋節的歷史演變

中秋節俗在秦漢以前已具雛形,其時在立秋日。魏晉時期有了中秋賞月的活動,但主要以貴族和文人為主體。

中秋節的歷史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歷史文化 第2張

中秋歷史

唐代:

中秋賞月風俗盛行

唐代的中秋賞月帶着濃厚的思鄉、盼望團圓的感情。賞月一般是親友聚集在一起,一邊宴飲,一邊賞月聊天,文人則對月賦詩。也有人獨自賞月,獨賞明月留下的記載多為思鄉、思友之作。一般是個人離開親人,出差在外,面對圓月,想到家中親人也在欣賞明月,為月圓人不圓而傷感,並將這種遺憾寫在詩歌中。

可以説,唐朝的中秋節習俗就是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其中心內容是賞月,團圓是因賞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賞月活動上的。如果不是因為賞月活動,就不會憑空生出中秋團圓的習俗。這為後世中秋節轉為團圓節打下了基礎。

宋代:

中秋節成為隆重節日

宋代中秋節成為隆重節日,跟唐代中秋節主要有兩點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中秋當夜宴飲賞月,宋代則是全天都過節,甚至之前幾天就用心準備;二是唐代中秋節活動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層家庭,唐朝中後期一般百姓開始參與,到了宋代就更加踴躍、熱烈。

這説明宋代的中秋節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節日了。朝廷也重視此節,給公職人員一天的假期。

中秋節的歷史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歷史文化 第3張

中秋節

明代:

團圓成為中秋的主題

到了明朝,中秋節繼續發展演變,習俗也有了很大變化。中秋節不再以賞月活動為中心。

明清時期親人團圓成為中秋節俗的明確主題之一。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並且此時有了“團圓節”之名。 《帝京景物略》中説:“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意思是,中秋節前回孃家的已婚婦女,中秋節這天必須返回公婆家,因為這是團圓節。同時,重視親友之間的人情往來。親友之間要互送月餅、瓜果等過節的東西。

TAG標籤:#八月 #中秋節 #萬年曆 #十五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