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看世界>天氣新聞>爛秧現象及其原因

爛秧現象及其原因

生活都 人氣:2.81W
爛秧包括爛種、爛芽和死苗,廣東爛秧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種:
(一)低温造成爛芽或死苗
播種後遇長期持續日平均氣温低於12℃的低温條件,種子不能紮根出苗,就會造成爛芽。出苗以後遇低温則會大大降低幼苗的生活能力,使根苗生長十分緩慢,抗逆能力削弱;如果温度低於某種程度,維持一定時間,則會損害生理膜,由於膜損壞而引起生理代謝紊亂,導致秧苗死亡。而在出苗後遇到霜凍直接凍死秧苗的情況,在廣東是比較少見的。
(二)淹水缺氧造成爛芽或死苗
長期持續低温陰雨,秧田長期漬水,在淹水缺氧環境下,種胚活力下降,秧苗不能正常紮根;在低温寡照條件下,根系吸收力弱,光合作用幾乎停止,從葉部向根系輸送的氧氣也極少,造成根系缺氧而影響生長。在缺氧條件下,使秧苗呼吸作用消耗胚乳中的大量養分,併產生還原性物質毒害秧苗,使秧苗生活力降低,導致死苗。
(三)長期低温寡照造成“餓死”
由於長期低温陰雨,日照不足,葉綠素形成受阻,葉片變黃白色,光合作用微弱,甚至停止,又進一步削弱秧苗的生活能力,處於三葉期前後的“斷乳期”秧苗,胚乳養分已經耗盡,而次生根尚未發達,若遇持續低温陰雨天氣,則秧苗和根系的呼吸作用和吸收水肥的能力大為減弱,合成蛋白質的功能受到抑制。因而導致植株缺乏營養,逐漸乾枯而死,即所謂“餓死”。其表現為先爛根而後死苗。
(四)生理失水死苗
秧苗受長期的低温陰雨危害後,生理機能受到障礙,根系生活力嚴重削弱,甚至已經爛根,吸水力極差,遇到突然轉晴的天氣後,氣温上升快,白天陽光較強,葉面蒸騰迅速增加,而根系生活能力尚未恢復,幼苗根系吸水彌補不了葉片蒸騰消耗而“乾死”,尤其三葉期前後更為明顯。氣温回升時出現乾死的秧苗,表現為葉片捲曲,青枯狀,根系尚未腐爛。
(五)病害爛芽或死苗
通常造成大量爛秧的病害主要是腐生性微生物病害,它主要發生於種芽或幼苗階段。在低温陰雨環境下,種苗或幼苗生活力受到削弱,病菌趁虛侵染,而誘發腐生性病害。腐生性病菌形成遊動孢子的最適温度是10℃~15℃(在4°C以上時菌絲就能蔓延),在這樣低温條件下,可以形成大量遊動孢子,隨水傳播,從芽口侵入穀粒內,利用胚乳營養物質,致使幼芽幼苗因養分供應不足及病菌影響變黃枯而死。
(六)毒害死秧
持續陰雨造成秧田淹水缺氧環境而產生還原性物質毒害秧苗。秧田的還原性物質如硫化氫、亞硝酸等,達到一定的濃度便會直接毒害谷芽或幼苗,導致爛根死苗。春旱年份沿海地區秧田常有鹹害,當灌溉水含鈉鹽0.2%以上,土壤中含鈉鹽0.3%以上,便會造成爛芽、爛秧。秧田施用未腐熟的綠肥或其它有機肥,也會引起硫化氫中毒死苗。
上述6種爛秧原因,有些是互為因果,互相聯繫的,不能截然分開。但無論哪一種原因都與氣象條件有關,都是由低温、陰雨、寡照共同作用造成的。因此,生產實踐中常把早稻播種育秧期出現的低温陰雨天氣稱為爛秧天氣。
2、氣象條件對爛秧死苗的影響
大量研究認為:單純低温對秧苗的直接傷害引起爛秧死苗,在廣東並不多見。如果天氣變化穩定,温度變化緩和的晴天,即使氣温降至爛秧指標温度以下,秧苗也能暫時忍受;而爛秧死苗多發生在天氣冷暖多變,風向風力不定,温度回升曲折和時晴時雨或持續長過程的低温陰雨的時段。這種多變與劇變的環境條件,秧苗難以適應,從而造成爛秧死苗。為找出諸多有關因子與爛秧死苗的主次關係,我們普查了爛秧死苗時段的氣象因子與爛秧死苗的關係。為找出中9個低温陰雨有關因子與爛秧死苗的主次關係,我們將上述9個因子中相關係數達0.05及其以上顯著水平的因子作為預選因子,然後再用逐步迴歸進行篩選,建立逐步迴歸方程如下:式中:x1為低温陰雨持續天數;x2為低温陰雨期日平均氣温的平均;x3為低温陰雨期最低日平均氣温。方程表明,在上述9個與爛秧死苗有關的因子中,低温陰雨持續天數、低温陰雨期的平均氣温和最低日平均氣温與爛秧死苗的關係最大,是影響爛秧死苗的主導氣象因子。低温陰雨持續天數愈長、低温陰雨期平均氣温和最低日平均氣温愈低,爛秧死苗就愈嚴重。
低温陰雨期平均極端最低氣温和回暖日的日變温幅度是影響爛秧死苗的重要氣象因子。低温陰雨期平均極端氣温愈低和回暖日的日變温幅度愈大,爛秧死苗也愈嚴重。從總體上看,低温持續時間長、氣温低、過程天氣多變,則爛秧嚴重。例如南海縣1979年1月下旬後期至2月中旬初和1978年2月中旬,過程平均氣温8℃左右,極端最低氣温低於3℃,最大日夜温差10℃以上,轉晴日日照時數9小時左右,陽光極猛烈,最小空氣濕度驟降至40%左右,天氣由濕冷轉晴冷,由晴冷再轉陰冷,這種急劇變化的氣象環境,遠超過秧苗的適應能力,產生大面積爛秧死苗。
3、防禦早稻爛秧的綜合措施
引起早稻爛秧的原因很複雜,除與天氣條件有關外,還與品種抗寒力、種子處理、秧田選擇、整地質量、育種方法、施肥、病害、管理等有關,因此,防禦早稻爛秧必須採取綜合措施。如遵循早春氣候規律迴避嚴重的低温陰雨害、適時播種、培育壯秧、合理的肥水管理和改良土壤等,才能有效地防禦早稻爛秧。
(一)遵循早春氣候規律,選擇適宜的播種期
廣東早春氣候變化規律是冷、暖相間,忽冷忽熱,乾濕交替,時晴時雨,變化複雜,要等爛秧天氣完全結束才播種,季節就顯得太遲了,不但浪費了一部分本來可以利用的温光資源,而且會延誤晚稻插植季節。在不誤農時的前提下,爭取避開一部分嚴重爛秧天氣,以減少爛秧程度是可能的。從合理利用氣候資源的角度考慮,採取避過長過程的強低温陰雨期、以保温(如薄膜覆蓋等)育秧抗禦中等低温陰雨期、培育大苗壯秧渡過持續陰雨期的原則,來選擇較適宜的播種期:在正常氣候年景下,廣東南部沿海地區最好在2月中旬冷浸暖播尼龍秧,2月下旬冷浸暖播露地秧,3月上旬播完塑盤育秧;粵中地區在2月下旬冷暖播尼龍秧,3月上旬大量冷浸暖播露地秧和塑盤育秧;粵北地區在3月上旬冷浸暖播尼龍秧,3月中旬冷浸播露地秧和塑盤秧。實踐證明,以上播種期的早稻產量較高,亦可保證粵中、粵南地區在4月上旬的“清明”前後、粵北地區在4月中旬末至下旬初的“穀雨”前後插完秧,到分櫱期日平均氣温已上升至20℃左右或以上,日照時數明顯增多,陣性降水頻頻,對分櫱有利,成穗率較高;按早稻生長髮育、成熟的時限,可趕在熱帶氣旋侵襲盛期前收穫;同時也有利於晚造生產安排和全年農業生產佈局。
(二)選擇有利時機,適時播種
根據試驗和調研,在廣東地區一般早秈稻品種,出苗期要求日平均氣温≥12℃,若<12℃幼苗就停止生長,甚至生理機能受到破壞。因此,一般要在平均氣温穩定在12℃以上,極端最低氣温≥7℃時 進行播種。播種後若日平均氣温≥15℃,連續5~6個晴天,就能正常紮根。
早春冷暖交替變化明顯,當一次冷空氣過後,會出現一次回暖期,繼而又有冷空氣入侵,所以,早稻播種要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要掌握“冷浸暖播”技術,就是在適宜播種期內,根據冷空氣活動規律和天氣預報,抓住“冷期浸種,冷中催芽,回暖播種”的看天浸種、播種技術,這樣,播下去的谷種往往獲得4~6天甚至更長的日平均氣温≥15℃的有利天氣紮根出苗,到下一次冷空氣入侵時,已具一定的抗寒能力,同時,也有利於採取其它防禦措施。有些地方未掌握早春天氣變化特點,往往在回暖時浸種,待催好芽後又碰上冷空氣入侵,只得冒寒播種,導致爛秧。
(三)根據天氣變化進行秧苗管理
一是掌握尼龍育秧管理技術。尼龍薄膜覆蓋具有透氣、保温、保濕的特點,為秧苗快生快長提供良好條件,凡是有條件的地方都應大力推廣尼龍育秧。但是尼龍育秧也要看天管理,如遇上低温陰雨天氣,無論什麼秧齡的秧苗都應密封保温護苗,並排乾田水,防止秧田漬水。在低温陰雨轉晴天時,如回暖慢,陽光微弱,秧田可適當灌回淺水和適當通風;如急劇轉晴天,陽光較強,秧苗易造成生理乾死,故這時宜灌深水和白天通風,以緩和温度劇烈變化,天氣穩定回暖後再逐漸把田水排淺排幹。如遇乾冷天氣,處於芽針期的秧苗應以密封保温和保持秧田濕潤為主;二葉齡以上的秧苗在白天進行適當通風,並灌淺水,夜間覆蓋密封。二是管好露地秧:如遇低温陰雨天氣,無風時應保持畦面濕潤,不漬水;如伴有乾冷風,對二葉齡以上的大苗,最好灌流動水,防止秧苗過量水分蒸發。在低温陰雨急轉晴時,日夜温差常達10℃以上,如不及時搶救便會造成大面積爛秧,故在濕冷期保持秧田濕潤或淺灌水(視有風無風而定),到轉晴前一天傍晚灌深水護苗,以後分2~3天逐步排淺排幹。切忌天氣轉暖就立即排幹水,否則,會使秧苗脱水而死,造成大面積爛秧。
(四)改進栽培技術,培育壯秧,增強秧苗的抗災能力
培育壯秧,改善根際土壤肥、水、氣、温條件,增強土壤微生物的活動,促進根系生育,增加根系吸水吸肥能力,是提高秧苗抗禦低温陰雨的基礎。
秧田深耕結合增施基肥,可以加速土壤熟化,促進秧苗和根系生長健壯。基肥中要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氮肥和磷、鉀肥相結合,速效肥和遲效肥相結合。同時,基肥中的氮肥要適當控制,尤其是地力較好的秧田,氮肥更不宜多施,適當增施磷肥,能促進根系早發、多發。追肥要看秧苗生長狀況、長勢長相和天氣條件施用。温度高,多晴天,適當增加氮肥施用量;温度低,多陰雨天氣,氮肥要少施,有助於減輕低温陰雨的危害。
此外,還應做好曬種、選種、浸種、催芽工作,使谷芽均勻壯健;選擇背北向南、排灌方便和經過犁冬曬白及土質好的土壤做秧田等。
(五)以水調温
水可以用來防寒護秧。因為水的熱容量和導熱性分別比空氣大3000多倍和25倍。傳熱比較均勻,遇冷時水温下降緩慢,晴轉暖時也不會急劇升高温度,能緩和冷空氣入侵時和轉晴回暖時氣温的劇烈變化。在寒冷期灌水,可保持秧田稍高於不灌水秧田的温度。晴冷吹乾風天氣,灌水不僅能提高秧田的温度,又能減少秧苗水分蒸騰的損失,減輕因低温而破壞秧苗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或減輕秧苗失水枯萎。因此,合理灌水防寒,常能收到防寒護秧的良好效果。
灌水防寒護秧需要根據不同秧齡而採取靈活措施。一般播種後壓種壓芽,輕曬秧阪至微裂,可提高土温和增加土壤中的空氣含量,促進早扎深根,增強以後的抗寒能力。播後芽針期,若温度不是太低或出現霜凍,可不必灌水浸芽,只要保持濕潤就夠了。長成秧苗後,初冷時降温不大,若不是吹乾冷強勁的北風,可淺灌秧腳水。若氣温繼續下降,可適當增加灌水的深度;遇到刮強勁北風時,要抓緊灌齊腰水,以防秧苗失水萎蔫。如果持續低温陰雨,灌水時間較長,要利用中午氣温回升機會,排去積水,提高土温,更換新鮮水,以提高水中的含氧量,預防根系窒息枯死。有條件的最好灌長流水。據測定,在低温陰雨期灌長流水的水中含氧量比淹水灌溉的高0.2~1.5毫克/升。持續低温陰雨過後,天氣驟晴要提前灌深水後緩排。排水過急,秧苗不能適應,容易發生爛秧。
(六)注意防治病害
由於低温陰雨天氣常會誘發腐生性病菌侵害而發生爛秧,因此,要注意及時施藥防病,做好土壤滅菌是防止腐生性病害發生的根本措施。旱春育秧田以預防為主,在一葉一心期用藥。據調研,施用“敵克鬆”除預防爛秧外,還能制止爛秧擴展,使已經爛秧的秧苗重新生長,恢復生長。秧田內一旦發現早晨葉尖沒有水珠的零星卷葉死苗時,即應施藥搶救。
(七)創造温暖的氣候條件,採用保温育秧。
旱春育秧必須選擇背風向陽、排灌方便的田塊,同時大力推廣各種保温育秧技術,以促進秧出苗生長,培育健壯秧苗。

爛秧現象及其原因
掃碼關注公眾號

爛秧現象及其原因 第2張
掃碼下載app

TAG標籤:#爛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