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生活都>節日慶典>萬年曆>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生活都 人氣:1.6W

導語:關於端午節習俗如果要詳細來説估計可以説三天三夜了,要在這篇文章中讓大家瞭解端午節的相關介紹,我們只能簡單的跟大家分享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其中要重點説説的就是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的粽子已經成為了一種符號,我們下面就具體的瞭解下關於端午節的介紹吧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有些地方也叫端陽節),是我國人民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屆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他學問淵博,熱愛祖國和人民,為國為民辦了許多有益的事,寫了不少的愛國詩篇。也主張對外抵抗秦國的侵略,對內實行政治改革,減少人民的痛苦。但是,國王不聽他的忠告,反聽賣國賊的胡言亂語?弄得國破家亡。屆原痛恨國王昏庸無能,不願眼看自吐的祖國遭殃、人民受難,就在二幹二百多年前,(即公元前二七八年)的陰曆五月初五這天,跳進湖南省湘陰縣附近的汨(密)羅江自殺。

據説,屆原投江後,附近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都划着船去打撈他J以後就形成了劃龍船的風俗。當時,大家因為一直迫到了洞庭湖都沒有發現屍首,就包粽子,投到江裏去祭奠屈原(有的又説,人們把粽子丟到江裏,是為了紿蛟龍魚蝦吃,免得他們去吃屈原的屍首);這就是吃粽子的習慣的來歷。由此可見,劃龍船、吃粽子,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説不上是封建迷信。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是端午節必備的傳統食品,就像過年必吃餃子、元宵節要吃圓宵、中秋定吃月餅一樣。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第2張

粽子

粽子古稱撥、角黍、筒粽、粘黍等。粽子是因為人們把它包成棕擱葉心的樣子,“棕”、“棕”諧音,形似棕擱葉心而又是以米作原料,所以叫“粽子”。角黍是因為粽子的形狀有稜有角,內裹粘米而得名。稱筒粽是因為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

關於粽子的來源,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説: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之後,楚國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駕着船,把裝在竹筒裏的米飯,投到汩羅江中祭奠屈原。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25-55年),長沙地方有一個叫歐回的‘人,説他白天見到一個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人,並對他説:“你們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龍吃了。今後你們可以用艾葉塞在竹筒口,再用五色絲繫牢,因為蛟龍最怕這樣的東西。”説完人便不見了。

後來歐回把這事告訴大家,大家又一傳十,十傳百,並都按此照辦,於是就產生了粽子。

其實粽子的產生比屈原活着的時代還要早。據有關文獻記載,棕子最初僅是把糯米煮好捏成團狀,一是自己食用,二是投人河中供奉龍神。

 端午節的其他傳統習俗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疫病容易流行。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首蒲作為重要習俗之一。家家胡西掃庭除,以a蒲、艾草插於門嵋,懸於堂中,用以驅邪逐疫。艾草,又名家艾、艾篙,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營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衞生節”。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第3張

端午節的習俗

鍾馗捉鬼也是端午節的獨特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有關鍾馗的來歷,據説是這樣的:患了瘧疾的唐玄宗(712-755在位)曾夢見大小二鬼在殿自逐。小鬼穿着紅衣,偷了楊貴妃的香囊和皇帝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玄宗喝問,大鬼叩首回答説:“臣姓鍾馗,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皇帝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飲雄黃酒的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雄黃酒,就是加人藥物雄黃的酒,雄黃是一種含有硫化砷成分的礦物質,具有解毒殺蟲的作用。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白蛇傳》中就有白蛇娘子端午節飲雄黃酒而現出原形的情節,民間由此便認為蛇蠍娛蛤等毒蟲可以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以保身體健康

端午節還有佩香囊的習俗,傳説也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衣服上的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等,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索上繫上各種不同形狀的香囊,結成一串,玲瓏可愛。

TAG標籤:#習俗 #來歷 #粽子 #端午節 #